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找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招生简章 >【中国教育报】中国海洋大学:勇者乐海
【中国教育报】中国海洋大学:勇者乐海
发布时间:2014-11-24
阅读量:197

  1924年秋,在山东青岛的八关山下、黄海之滨,齐鲁大地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私立青岛大学创立。在几经变迁之后,于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浩海求索,立言济世

  海大因海而立、倚海而兴。故此,一代又一代的海大人把目光投向了海洋,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心血,成就了国人一个又一个关于海洋的梦想。

  1958年4月起,生物、水产、海洋三系师生先后参加了山东省组织的近海海洋水产资源调研和国家科委组织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综合调查(史称“全国海洋普查”),为国家和山东省掌握近海资源、滩涂、湿地、海岛、水文气象、海水成分等基本状况,制定全国和区域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基础性资料。

  1967年,为配合交通部重大工程项目及援外项目进行水工模型试验的需要,海大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功能齐全、国内知名的动力海洋学实验室,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并完成了60多项科学试验任务。

  20世纪80年代,“渤、黄、东海近海区大面积水温预报”、“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和预报方法的研究”、“HD-2型海水电导盐度计”、“WSC型电脑色差仪”、“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输运过程的研究——一种三维空间弱非线性理论”等项目均获国家科技奖励。

  90年代以来,海大荣获的国家科技奖项更是层出不穷,其中由管华诗院士课题组完成的科技成果——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被授予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该成果首次建立了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和应用开发技术体系,构建了由21个系列、300余个寡糖组成的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以此研制并上市的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等4个新药,总产值超过35亿元;4个一类候选新药进入临床研究。该发明奠定了我国海洋制药业兴起与发展的基础,并带动我国海水养殖业及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统计,海大在以水产和海洋生物研究为特色的植物学与动物学、以海洋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地球科学、以海洋工程技术及海洋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工程技术学科、以药物化学、海洋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为代表的化学学科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行列。创刊于2002年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JOUC),入选 SCI-E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这是中国大陆第九份进入SCI-E的大学学报,也标志着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

  人文延承,连绵久远

  海大的文脉,自然蕴含于历史。而梳理她的历史,则又必然追溯那些渐次出现的学人。所以我们第一个应该记忆的,应是蔡元培先生。据校史记载,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人,是私立青岛大学创办之初的名誉董事。校纲“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也是出自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1929年,先生又成为国立青岛大学的筹备委员会委员并题写校名,其“兼容并包,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亦被首任校长——也是先生的弟子——杨振声所效法,海大园的第一次人文辉煌即形成于此时。如果我们把目光移至当下,就可以看出王蒙先生所拟的“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校训正是与之一脉相承。无论“兼容并包”,抑或“海纳百川”,其理论的基点均应为对“道并行不悖”的认同。没有“道”这个前提,所容所纳必至荒诞;没有“并行不悖”的宽容,为学也就没了昂然向上的空间。

  海大的人文因子自然还有其他,譬如由诸多先哲智慧凝聚而成的齐鲁文化,如同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天然地泽被着后世。1930年的一个夏天,一位学者来到青岛,他计划通过考察而决定是否接受在海大园教书的邀请。他和朋友雇了两辆马车游览全市。两个车夫,山东大汉,彬彬有礼。路上如遇到山上居民接水用的橡皮管,即使四顾无人,车夫也必定停车,下车把水管高高举起,把马车赶过去,再把水管放下来。如是折腾者有三数次,车夫不以为烦。他由是而深深感动,随后“一言而决,来青任教”。学者的名字,叫做梁实秋。

  在创校至今的近90载沧桑岁月中,曾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在海大园内工作生活,他们的学术声望自不必说,但有关的轶事的确为人津津乐道。其中有如写得一手好字的杨振声先生,厌烦学校布告的固定格式和套语,便展纸挥毫,把布告填了一首词发布出来。又如赫崇本先生,校方将他由三级教授提为二级教授,他就此写了一个报告申诉,说自己不够格。再如文圣常先生,这位至今仍提着一个深色公文包走路上班的耄耋老人,已经成为海大最亮丽的风景。当然,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中所蕴涵的朴素、自在、至诚、虚怀若谷、独立人格等品质,都可以反映出生生不息的海大人文传统。

  新世纪之初,海大聘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为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在他的倡议之下,学校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童庆炳、何西来、柳鸣九、顾彬、朱虹、黄维樑、严家炎、徐通锵、袁行霈等来校开设“名家系列课程”。还聘请了著名作家毕淑敏、尤凤伟、余华、迟子建、张炜等为“驻校作家”,不定期来校开展创作与文化活动,校园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海大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概而言之,那就是形成了“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和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不畏艰险,探索不已的进取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雄浑气魄;严谨求实,取则行远的治学风范;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为内涵的特色鲜明的海大文化和优良的精神传统。其蕴含的博大、包容、求是、执著、尚学、爱国的崇高精神不断内化为海大人的思想和行为。

  树人立新,为当其为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中国海洋大学,人才培养讲求树人之知、树人之智、树人之德。青年学生在追寻海洋之真、海洋之善和海洋之美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圆融通达,这就是中国海洋大学人才培养的归旨。

  在近90年的办学实践中海大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传统,有如积极倡导“教学相长、学研相长”的教、学、研互动行为,教学过程追求“授之以渔、教为不教”的境界,培育“求是、求博、求精、求新”的学风等等,赢得了“学在海大”的美誉。大批才俊在沐浴了海大的教泽之后,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已有9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海大毕业生,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是校友赵进平。

  海大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自己的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并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以“有限条件下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新体系,具体措施有:

  l 实行“套餐+单点”式的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适时调整职业取向,按照学校规定在全校范围内跨年级、跨专业自主选修课程,以实际选课学习情况确定毕业专业;

  l 实行弹性学制:本科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提前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申请提前一年毕业;四年内未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申请延迟一年或两年毕业;

  l 实行开放办学和联合培养: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20多所著名大学开展了本科生互派交流;与台湾义守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大学进行了本科生交换培养;

  l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工学类、农学类、法学类等专业中,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改革,培养各类卓越人才。

  以上举措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选择专业和发展特长的机会和空间,强化了大学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增强了大学本科教育对社会的整体适应性。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已经过去的88载如歌岁月中,海大人筚路蓝缕,以一种谋海济国的家国情怀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大人必将继续弘扬传统,开拓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