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找大学 >重庆大学 >招生简章 >【重庆晚报】跨越世纪 驾驭未来
【重庆晚报】跨越世纪 驾驭未来
发布时间:2012-01-18
阅读量:537

  【核心导读】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重庆大学一直以优良的办学传统、雄厚的办学实力闻名于世。近十年来,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三校合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大好机遇发力发展,综合实力、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

  2011年重庆大学党政领导根据国家和重庆市的要求,结合学校特色优势,加强宏观思考与战略规划,解放思想,内涵式发展,在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办学目标;坚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使命,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跨越世纪 驾驭未来

  重庆大学建成“中国最好大学之一”

  人才培养是重庆大学的核心使命,学校通过滋养学识,陶冶情操,最大限度启迪人们的智慧,培育创造精神,推动中国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以通识教育,能力培养,学制贯通,学科交叉和学研融合等为重点,着力构建适应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具有重庆大学特色的、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创新培养体系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学校基于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构建了重庆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整个创新实践培养体系包含了学生创新实践基本能力培养和个性化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实施的途径涵盖了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两方面和国家、学校、学院多个层次。首先强化实践环节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将个性化培养活动模块化、制度化、课程化,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由“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级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院级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成的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多层次的创新实践项目体系;探索学科竞赛向课程延伸的途径;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力度,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创造条件;深化学年制和学分制改革,增加社会实习时间。

  同时,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Innovation center),构建以校级创新实践中心为纽带,各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各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为补充,各创新实践分中心协同工作的创新实践支撑体系;通过创新实践班、创新实践团队等形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自我提高的机会。创新实践班面向全校学有余力的优秀本科学生,根据学生兴趣设计专门的培养计划,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创新教学实践活动。目前已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实践班、机械创新实践班、材料创新实践班、软件创新实践班和机器人创新团队共4个创新实践班和1个创新团队。加强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重庆市级9个。

  加强教学过程改革

   深化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为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学校大力推进以学生能力为重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传授、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行小班教学、开展研讨课、实施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期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现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个、重庆市级特色专业14个。此外,为使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与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接轨,学校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国内和国际专业认证,加强与国家倡导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专业的建设。

  2012年,重庆大学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包括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筑学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3个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重庆大学-凌志环保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重庆大学-重庆市设计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三大项目资助,获得资助经费1250万元。同时建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7个本科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全力打造“弘深学院”

   加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让人们看到中国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一大缺失,同时,由国务院审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而“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包含“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同样要求中国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庆大学2010年3月25日成立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创新学院---弘深学院(源自重大办学之初提出的“建完备弘深之大学”弘深二字,预示学生胸襟宽广、思想深邃、知识渊博、学术精深)。该学院统筹全校精英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弘深学院现设5个实验班(经管类、电气类、机械类、土建类、电子信息类)。招生方式主要以新生进校后二次选拔(素质优良、成绩优秀)。各实验班人数30人,培养过程实行淘汰制。实验班的培养和管理由弘深学院与专业学院共同负责(一、二年级弘深学院为主,三、四年级专业学院为主)。全面实行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自主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低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完成宽口径专业教育,注重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模式采用研究性教学、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学校为弘深学院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实践、文体社团等活动以及国际国内交流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并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部两院学科交叉

  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重庆大学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提出了“发挥工科优势,振兴文理学科,促进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思路和 “两个面向”(即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调整工程学科布局,强化特色,增强优势;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建设高水平的理科、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学科特色建设路径,拟通过5年的时间打好基础,完成学科调整、学术队伍建设、大学制度建设和教育体系建设,为学校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建设最好大学之一的愿景。目前已完成学部制建设,成立了文理学部、信息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等四大学部,形成“四部两院(经管学院和法学院)”的学科布局。

  通过发挥工程学科综合优势,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重点发展综合信息技术、建筑和制造优势的应用学科,重点支持能源与资源节约型的人居环境以及制造业和建筑信息化与智能化等前沿领域的研究。通过实施理科基础加强计划,重视“基础”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以跨学科研究平台为切入点,以创新药物带动生物学、化学、药学和医学的发展;以材料科学带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发展;以生物医学工程带动物理、信息科学技术、工程科学和医学发展;形成理科发展的学科特色。通过实施文科特色发展计划,加快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与学科融合。面向国家、地方重大需求和学术前沿,成立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组建跨学部、跨学院的研究平台,重点发展与人口和健康相关的前沿交叉学科,以解决重大社会和文化问题为导向,研究未来中国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体系以及宪政体系,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

  在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实施以通识教育为抓手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社会人,让学生发展为具有应对未来挑战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和素质,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价值观、追求真理、独立人格、批判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拓展学生第二课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将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作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基金”,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建立重庆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Innovation center)等,支持本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学校大力培育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共设学生社团100余个,涵盖科技、文体、艺术、公益等领域,开展丰富活跃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邀请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专家教授举办重大讲座、文字斋讲座等,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做到“周周有讲座、月月有演出”

  学校发展愿景

  建校一百周年时,建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有灵魂的大学◆

  ——形成以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为基础的大学精神,完善的现代化大学制度,良好的学术氛围;师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奋发努力和昂扬向上的面貌。

  ◆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

  ——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培养具有创新的应用性人才;针对重大问题的跨学科构架;具有深厚基础和世纪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与产业深入地合作。

  ◆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的大学◆

  ——学生和社会认为值得的教育:只是、素质、能力和时间紧密结合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教育;学习与知识创造相结合的教育。

  ◆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和学术支撑的大学◆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理论方面做出原创性贡献;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有创意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