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重庆大学探索和实践创新教育模式,因材施教,突出特长,尊重个性,以多样化自主学习模式及创新实践中心建设为重点,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践班、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培养、也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搭建了广阔平台——
这里,有创新人才成长的一片沃土
“加速!转弯!冲刺!好!” 快速平稳地直行,漂亮的折转,一个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在模拟路线上行驶,人群里不时发出叫好声。这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开赛前夕,笔者在重庆大学创新实践中心的学生实验室里看到的场景。
而在实验室的另一边,一架四旋翼飞机模型正在调试中飞了起来。几位同学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检验着自己的研发成果,认真谨慎地调试,甚至是小心翼翼地轻拿轻放,遇到问题就谈论一下。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轻松愉快,质疑、解答、方案定制、任务分配,一气呵成……如果说创新实践中心是创造力的海洋,那徜徉其中的学生无疑是充满愉悦和激情的。
性能优良的机械加工设备、多种专业实验及测试设备、学生学习室、学生讨论室、机器人实验室,重庆大学的创新实践中心成为学校创新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及激发创新激情、实践创新教育改革、展示创新人才的平台。
“创新实践项目让我实现梦想”
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具有人生舞台上的发展力、竞争力和适应力,从而成为未来的主人。“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重庆大学育人目标鲜明地揭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基于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重庆大学构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大投入,以第一课堂的实验、实践、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还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实践班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个性。
王学文今年已被保送到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他2008年考入重大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年后开始申报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这里是让我实现梦想的地方。”王学文感慨地说。他初、高中阶段就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了他圆梦的机会。从大一时申报,到大三时立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他和他的团队从构思、申报到参加各级答辩、找指导教师,攻克了很多难题,终于成功研制出河水水质参数监测系统。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项目成员的团队协调合作、交叉学科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实践以及仪器系统的认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从最初学院只有8个团队的名额,到现在的22个团队,全校范围内的科研训练计划名额呈现快速增长,创新实践项目在重大校园内得到全面推广。
和王学文一样,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张宁也在创新实践项目中获益良多。“如果没有本科阶段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积累,没有李楠和王牛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我不会有现在这么强的动手能力。”张宁申报的项目叫“机器人直流电机驱动研究与实现”。从申报项目到结题,两位指导老师一直没闲着,给张宁开列阅读文献目录,帮助制定设计方案、购买设备零件、进行计算调试,每一个步骤都认真指导点拨。“老师还有自己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指导我们做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额外增加的任务。”张宁说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是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锻炼出来的。
重庆大学是全国首批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60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全力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和项目组,接受科学研究的锻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创新实践班感受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
老师给学生讲课并不新鲜,但学生自己上台讲课、办讲座,却是让同学们羡慕的事儿。
在重庆大学创新实践中心的学生讨论室里,指导教师很少讲解,而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向全班同学抛出一个问题,大家根据这个问题引发一场热闹的讨论。有的大声展示收获,有的则小心提出问题,大家争着回答讲解,气氛十分活跃。这就是人文社科创新实践班的课堂现场。
除创新实践项目外,从2011年开始,学校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了创新实践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以及自我提高的机会。在完成本专业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申请加入创新实践班进行学习。目前已开设人文创新班、机械创新班、软件创新班、材料创新班共4个创新实践班和机器人创新团队。
创新实践班学制三年,采取以“问题为核心”、“研究式”教学方法,单独设置培养计划,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杨倩是人文社科创新班的学生,就读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她在看到第一届创新实践班招生通知的时候,毫不犹豫选择了创新实验班。她庆幸当初的决定,这两年来,自己是在一种全新模式下接受的创新教育。
“实践班给了我们很多珍贵的东西。这些‘珍贵的东西’不仅仅是指设备齐全的实验室、环境优越的学习室、推免研究生时的加分或顶尖的师资,还有在这里收获的友谊、感受到的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受到的鼓舞与激励”。创新实践班自主和互动的学习氛围,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学生报名参加。
“学科竞赛大奖的背后展现的是综合能力”
学科竞赛是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又是提高同学们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重庆大学非常重视以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大赛、机械设计创新竞赛及软件大赛等各项全国性比赛中成绩斐然。
刘军令就是重庆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出来的复合型人才。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刘军令课余时间成功申报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西部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后被保送为重大通信工程学院信号与系统专业研究生。
通过突出的专业成绩或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表现出来突出才能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刘军令的很多同学都通过推免研究生制就读硕士,或获得机会推荐到其他“985”高校。还有很多毕业生进入大型企业。
“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高质量就业,学校或企业看重的并不是学科竞赛上得到的某个大奖,他们更多的偏向于赛绩背后展现的表达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体现。”
事实上,在重庆大学,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单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做些小发明、小创造或者是跟老师做科研等,而是将第二课堂开展的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内课外真正融为了一体,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彰显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创新教育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使重庆大学成为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