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科专业“示好”理科生大学招生口味显著改变,“文科好读好考”的论调应当纠偏
选文科的考生今年感觉有点“亏”。根据高考本科最低录取控制线,文理科一本线之间的分差43分,二本分数线的分差高达72分。
大学招录的文理科分数线,直接对应高中阶段的“文理分流”。对正在读初中和高中,尤其是即将进入分流通道的学生来说,今年的巨大分值差到底传递了哪些重要信号?
近日,不少高等教育界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流传在高中教育界多年的“文科好读、好考”的论调,到了必须纠偏的时候,因为大学招生口味正在发生显著的改变:就连传统的“纯”文科专业,眼下都在敞开大门欢迎理科生。
招生天平倾向理科生
高中文理分流,对中学生来说是关乎人生发展的重大抉择。但做这个决定前,高中生够理性吗?即便是文科学得出类拔萃的学生,也该关注高校正在传递的招生新动向。
外语类专业,一度在文科生中受捧。但记者统计上海外国语大学近3年在沪招生计划时发现,其招生天平正在逐渐向理科生倾斜。2011年,上外在沪招收文科生119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40%,而2012、2013年,上外的文科招生计划数分别为178人和85人,占招生总数的33.6%和33.2%——3年间减招将近7个百分点。而从2011年至今,文科考生数占考生总数比例却从35%上升到44%左右。
除了上外,不少所谓的“文科好学校”,文理科招生比始终维持在3∶7左右。复旦大学是一所文理科综合型院校、沪上文科教育“重镇”,但复旦每年的高考招生计划中,文理科生的比例基本上维持在1∶2。
高校文史哲专业,是很多真正的文科爱好者的首选专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白彤东告诉记者,“未来多招一些理科生是明智的做法”。实际上,哲学是一门极讲究逻辑严密性的学科,要求学生有宽阔的理科知识背景。“招收太多文科生的弊端是,大家做研究的思路和选题上会出现‘诗化哲学’的倾向,而另一些重要的哲学分支研究则没有人去钻研。”
部分文理兼招专业停招文科生
虽然高校调整专业生源结构的意图如此明显,但很多考生似乎无动于衷,仍然选报文科。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教授说得直接:相当一部分考生报考文科,并不是真的喜欢、擅长文科,而是出于一种急功近利的博弈。比如,有人认为文科专业似乎对口公务员等白领工种,将来从事的职业比较稳当。“现在的社会很讲求实际利益,考文科的大部分人都奔着热门的专业去了,很少有人愿意考人文学科。”
文科考生多了,高校文史专业的好生源没有显著增加,但诸如经济、金融、法学等所谓的“热门”专业,其实也没有敞开大门欢迎文科生。相反,招文科生的计划数正在逐步收缩。
以法学专业为例,很多高校历来实行文理兼招。2010年,以法学教育见长的华东政法大学瞄准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新设国际金融法律学院,但分配招生计划的名额时,文理科比例被设置为3∶7。院长罗培新教授解释,国际金融法律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法学主干课程,还要涉猎高等数学、统计学、财务会计等大量和数理相关的学科。
还有一些原本实行文理兼招的专业,近年已停招了文科生。眼下,不少高校的管理学专业已不招文科生,而经济类专业在招生时,则将文科生的比例一压再压。本市一些985高校的经济学院,每年招生数超过100人,但给文科考生的招生计划只有20人左右。
通识教育要求文理兼修
高校“重理轻文”正进一步加剧,“纯”文科生显得穷途末路。对此,一些高校专家建议,广大中学生应尽早认识到大学教育的转型——不是偏废,而是兼修。
“很多大学都在试验通识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文理通融,如果中学仍然实行文理分科,且往应试教育的方向去分,那就有点背道而驰了。”温儒敏认为,无论是大学招生制度改革,还是未来的高考改革,重点都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这一点而言,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流,甚至有些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实施文理分班的做法,已经跟不上大学的改革步伐。
其实,作为大学招考制度改革的风向标,很多名校正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向社会和考生传递自己的选材理念:基础知识越宽阔的学生,到了大学会更有优势。
比如,复旦大学的“千分考”即要求考生有“十个手指弹钢琴”的能力。同济大学今年开展自主选拔时,特别提出“文理兼修”的理念。该校除了把日语、英语、新闻传播专业向理科生开放,也首次将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以往只招收理科生的专业向部分文科生开放。
按照白彤东的说法,并不是大学不待见文科生,而是很多文科考生误解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数理统计的方法。而更多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兴起,其实质是文理交融。”显然,对于那些因为数理学不好而取道文科的考生来说,大学学习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