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簡介
四川師範大學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綜合性省屬重點大學,是四川省舉辦師範類本科專業最早、師範類院校中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同時也是國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資格的高等院校。此外,還可以接收澳門地區保送生。
學校位於西部特大城市、四川省省會——成都市。學校由獅子山校區、東校區、成龍校區和草堂校區四個校區組成,校園占地3300餘畝。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學生31000余人,博士與碩士研究生2000余人,專任教師近1400人。其中,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170余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37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90余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590余人。
四川師範大學創建於1946年,其誕生與東北大學有直接的歷史淵源。抗戰初期,東北大學內遷到四川省三台縣辦學。抗戰勝利後,東北大學遷回瀋陽,留川師生在東北大學校址創建了川北農工學院,1950年合併川北文學院,更名為川北大學,並遷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學為主體,合併川東教育學院(原鄉村建設學院)、四川大學和華西大學的部分專業,組建四川師範學院,1956年遷到成都現址。1964年,原成都大學(現西南財經大學)數理化三系併入我校。1985年,經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更名為四川師範大學。1999年,原成都煤炭管理幹部學院併入我校。建校以來,我校湧現出了以著名墨學家伍非百、我國社會學和民俗學的創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劉紹禹、楚辭學專家湯炳正、文獻學專家屈守元、訓詁學專家劉君惠、凝聚態物理學專家趙敏光、拓撲學專家劉旺金、非線性分析專家丁協平為代表的一批知名專家。學校擁有一支發展潛力大、學緣結構好、學歷結構合理、愛崗敬業、艱苦奮鬥的教師隊伍,其中先後有8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和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1名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13名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46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6名四川省傑出青年學科帶頭人計劃人選,2名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個省級本科教學團隊。他們的學術貢獻和教書育人的業績享譽海內外,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
歷經60餘年的建設,我校已發展成為文理滲透、理工結合、師範與非師範並重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現有2個國家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個學院,61個本科專業,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授權單位,有中國古代文學和基礎數學2個博士授權點,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省重點建設項目學科,11個省重點學科,6個省級研究機構和重點實驗室,16個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9個省級特色專業,36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省級重點建設課程,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所有20餘年歷史的校中校——四川師範大學美育學校。學校生源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地區及臺灣省。
“十五”以來,我校的科研工作成效顯著,共承擔了科研項目149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62項,省部級項目242項,綜合科研經費2億餘元,獲得省部級及其以上科研成果獎86項,出版專著、教材815部,發表論文8275篇。
學校圖書館是四川省第三大圖書館,現有藏書270余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3億餘元。
學校設有四川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四川省高校幹部培訓中心、四川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四川省教師資格認定指導中心、四川省教師網絡聯盟管理中心和四川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檢測中心。
四川師範大學同時還是四川省高校對外交流中心之一,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固定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關係,目前每年都接收和培養350餘名各類外籍留學生,同時每年還有400余名學生參加我校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韓國等國高等院校以實施學分轉移為基礎的聯合培養項目。此外,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我校還被確定為“四川省高校出國人員外語培訓中心”。
目前,全校師生員工團結和諧,朝氣蓬勃,正在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為把我校建設成國內知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奮鬥。
二、書籍費及教材費
我校招收的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應按規定交納學雜費、住宿費外,根據所在專業的課程設置和自身選課與學習的實際需要自行購買課程教材以及與之相關的其它書籍,費用自理。
三、生活設施
學校除設有若干個學生專用餐廳外,還設有以為留學生服務為主的留學生專用餐廳——鶯鳴園餐廳。這些餐廳均以中餐為主,並以享譽全球的川菜為其主要特色。
學校在普通學生公寓中設置有相對獨立的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公寓單元(或寢室),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也可選擇以接待外國留學生為主的留學生宿舍——鶯鳴園。同時也允許學生按照規定程序辦理手續後,自行在市內及學校周邊租房居住。
四、旅遊與交通
學校所在地成都市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融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的中國西部特大城市,也是四川的經濟中心和文化窗口,擁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剛剛結束的中央電視臺攜手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機構,以及國內外100余家權威媒體共同推出的大型電視活動“傾國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紹的中國名城”中,成都僅次於杭州排名“十大中國名城”第二。
看川劇、品川菜、坐茶館、游農家樂,是獨具特色的川西民俗,成都也因此被譽為“休閒之都”、“東方伊甸園”,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有人評價說:大自然在這塊土地上聚集了全部的靈秀和神奇,歷史的滄桑給這裏留下了無窮的魅力。
四川地處祖國西南腹地、長江上游,面積48.5萬平方公里,人口8700余萬。四川氣候溫潤、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20攝氏度,雨多日照少,以“巴山夜雨”聞名古今。
四川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神奇的青藏高原東緣,海拔高、雪山多,是藏、羌、彝族聚居區,擁有神秘古樸、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世界名曲《康定情歌》;上億年滄海巨變還造就了奇特瑰麗的自然景觀,如著名世界自然遺產“童話世界”九寨溝、“人間仙境”黃龍和“東方的阿爾卑斯”四姑娘山、“天然冰川世界”海螺溝、“世外桃源”稻城亞丁。
四川東部成都平原地勢平緩、河渠縱橫、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裏人口稠密、文明久遠,是著名的文化之邦,不僅有“世界第一大佛”樂山大佛、“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玉器和黃金器為特色,神秘足與瑪雅文明媲美”的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曆兩千年不毀,至今仍造福巴蜀人民的“古代水利的燦爛明珠”都江堰,還有“中國佛教名山”峨眉山、“道教勝地”青城山、“三國遺跡”武侯祠以及聞名中外的杜甫草堂等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產。
四川人傑地靈,漢代文人司馬相如、唐朝詩人李白、北宋著名詞人蘇東坡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和開國元勳朱德、陳毅,以及當代文藝巨星郭沫若、巴金、張大千等都出生於這裏。四川還是客家人的故鄉,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使四川客家移民超過一百余萬人,今成都東郊的龍泉驛區洛帶鎮與大面鎮的客家人已占當地人口的60%,客家話仍是當地客家後裔主要使用的方言。
四川還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大熊貓存量占世界大熊貓總數的80%。在成都北郊、臥龍自然保護區和雅安碧峰峽、寶興蜂桶寨均建有大熊貓繁殖繁育科研基地。四川綿陽是中國高科技園區,有“中國矽谷”之譽。四川西昌是中國著名的航天衛星發射基地。
四川擁有發達的航空、鐵路和公路等現代化的立體交通體系,是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高等級公路通達省內主要城市和大部分旅遊景區,市內出租汽車價格低廉。
四川師範大學地處成都的二環路與三環路之間,毗鄰西南兩大歷史名樓之一的望江樓與素有西部果鄉之稱的龍泉驛,多路公共汽車直達校區,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僅20分鐘車程,旅遊與交通均十分便捷。
五、招生專業
1.漢語言文學 33.地理科學
2.對外漢語 34.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3.廣告學 35.地理信息系統
4.廣播電視編導 36.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5.法學 37.教育技術學
6.英語 38.軟件工程
7.法語 39.網絡工程
8.俄語 40.電子商務
9.歷史學 41.經濟學
10.旅遊管理 42.工商管理
11.心理學 43.國際經濟與貿易
12.教育學 44.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13.學前教育 45.美術學
14.小學教育 46.藝術設計
15.思想政治教育 47.音樂學
16.會計學 48.音樂學(聲樂)
17.數學與應用數學 49.音樂學(器樂)
18.信息與計算科學 50.音樂學(電腦音樂製作)
19.統計學 51.音樂學(作曲與指揮)
20.物理學 52.音樂學(音樂舞蹈)
21.電子信息工程 53.音樂學(音樂劇)
22.通信工程 54.表演(民間舞)
23.化學 55.表演(中國舞)
24.材料化學 56.表演(舞蹈編導)
25.環境工程 57.表演(服裝表演、模特藝術)
26.科學教育 58.藝術設計(服裝設計)
27.生物科學 59.體育教育
28.生物技術 60.社會體育
29.園藝 61.工業設計
30.電氣工程自動化 62.工業工程
31.市場營銷 63.財務管理
32.安全工程 64.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與遊戲設計)
六、聯繫部門及方式
部 門:四川師範大學招生就業處
地 址: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靜安路5號
郵 編:610068
電 話:0086-28-84767588 84768899
傳 真:0086-28-84763388
網 址:
① 四川師範大學http://www.sicnu.edu.cn
② 四川師範大學招生就業處http://zjc.sicnu.edu.cn
電子郵件:sdzs@si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