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科学发展东风谱一流大学新篇
——2010年新年贺辞
陈骏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全体海内外的校友们: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在这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时刻,我代表南京大学党委和行政,向在学校各条战线上辛勤耕耘、锐意进取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心系南大、时刻关心学校发展的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情系桑梓、为母校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的海内外校友们致以美好的祝愿;向学海泛舟、勇攀高峰的同学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关注、支持和帮助南京大学发展的各界友好人士致以诚挚的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南京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成功召开了南京大学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为学校的未来发展确定了方向、目标和任务,我们隆重纪念了南京大学建校107周年暨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60周年,总结了学校在100多年的办学生涯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所形成的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和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我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年初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办学的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
第一,学科建设步伐加快。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完成了“985工程”二期国家验收的准备,稳步推进“211工程”三期的建设,扎扎实实地制订“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同时,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新建的“物理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正式挂牌,标志着我校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年,我们还启动了“医学院振兴行动计划”,成立了横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为实现文理工医协调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教学改革成绩喜人。学校成功地执行了以大类招生为主要内容的“本科招生改革方案”,全面实施以“三三制”为特征的“本科生教学改革新方案”,推出近百门新课程,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和主动学习创造便利,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条件,今年全校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数和“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数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第三,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学校在争取国家级三大成果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和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奖以及江苏省科技成果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尤其是获得的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数量名列全国高校第一,学校获准主持的国家“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数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第四,师资队伍不断优化。为了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中青年教师和青年管理骨干的培养体系,优化了人才招聘制度,加强了教职员工聘任管理机制的建设,长江学者,国家名师,“千人计划”获得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数均有显著增长。
第五,国内外交流更加活跃。今年学校招收各类国外留学生2300多名,接待了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位菲尔茨奖获得者在内的海外来客3000多人,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总数比去年增长一倍,学校隆重庆祝了“南京大学——哥廷根大学合作交流25周年”;成立了中德地学中心、中芬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北欧文化研究中心等中外合作机构;授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名誉博士学位,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第六,仙林新校区投入使用。学校顺利完成浦口校区向仙林新校区战略转移,11000名学生开始在仙林校区学习和生活,与之相配套的2780套教职工住宅楼也已建成。仙林校区的正式启用,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空间问题,标志着南京大学选择新校区的多年梦想得以实现。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重要保障。
岁月不居,时不我待,已经过去的 2009年令人倍感欣慰,继往开来的2010年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科学的办学观、育人观和质量观;我们要继续完善和调整学科布局,构建跨学科平台,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我们要组建优秀的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使南大成为大师云集的人才高地;我们要继续坚持“一流生源,一流培养”,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们要建设数字化、文化型校园,让学生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南京大学的前景无限美好,南京大学的未来激荡人心。让我们在南大精神的鼓舞下,携起手来,团结奋进,破解发展难题,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为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工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
相关链接 | |
◇陈骏校长2010新年贺词(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