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填报高考志愿中,许多考生和家长所谓的“热门”专业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是目光短浅的表现。专业的真正内涵他们并不清楚。多年来,国家通过建设重点学科、建立基础学科基地、设立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措施,为青年学子成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为广大考生选择专业提供了重要参照和指南。
一、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我国高校共有286个一级学科,677个二级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当时提出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逐步做到自主地、持续地培养和国际水平大体相当的博士、硕士、学士。
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从1986开始,到目前,我国共组织了3次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共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677个二级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 多年来,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和发展了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扶持和发展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夯实了学科基础,从整体上提升了高校的水平,并为在全国形成布局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重点学科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
那么,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如何根据重点学科来考察专业呢?
按照我国现行的学科体系,学科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本科教育中称为“专业类”)和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目录中为“专业”)三级。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从上文提到的重点学科评选可以了解到,重点学科主要包括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如果某高校的某个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则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均为重点学科。例如,南京大学目前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单8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单1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英语语言文学、世界史、自然地理学、气象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环境科学、外科学(普外)、企业管理、情报学。其中8个一级学科涵盖了40个二级学科,见下表:
另外,南京大学还有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点,它们是:世界经济、中国近现代史、经济法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水文学与水资源、环境工程。
从考察专业的角度来说,如某高校某个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则该学科所涵盖的本科招生专业因其所属一级学科强有力的支撑,其专业优势也毋庸置疑。如南京大学的一级学科物理学,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且在物理学学科排名中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其涵盖的本科招生专业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声学等也具有顶尖的实力。
如某高校的某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则该二级学科所对应的本科招生专业也具有重点学科的实力。如南京大学的二级学科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其对应的本科专业大气科学类就具有相当的优势,在学科排名中也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该专业也是南京大学建设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品牌专业,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先后建立了114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1个“国家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加强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国家按照“选优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则,从本科教育阶段开始,重点建设一批“少而精、高层次”代表国家水平的“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从1991年起至2009年,国家先后分多批建立了114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学、天文学、力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中医基础等学科和专业布设了一批专业点;1994年又建立了51个“国家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布设的专业点主要集中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文科基础学科。
从基础学科的战略地位来说,文科基础学科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人才的任务。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等理科教育不仅担负着培养、输送基础性研究和教学人才的重任,还要为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农、医等应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乃至哲学和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培养、输送更多的理科人才。高等理科教育还是其他各科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文明程度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高等理科教育是国家科学、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998年和2002年,13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也先后建立。
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之后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又一重大建设项目。所布设的专业点,覆盖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和医药院校等各科类院校。分布在不同高校、代表国家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及专业点,为考生提供了在填报志愿时考查专业实力的依据之一。同时也为考生从更高层面上思考国家需求与自身发展开辟了途径。一般来说,高校基地班是从大一新生里面挑选的,即二次选拔;还有的是在大一或大二学业结束后,根据学业成绩分流进入的。但目前也有一些高校直接从高考考生里面择优录取。这里尤其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基地班并不等同于其他类型的实(试)验班等,因为基地班的设置时经教育部严格审批、公示确定的,而那些招生总计划动辄近百或超过一百的“基地班”也一定不是纯粹的基地班,因为基地班一般都是实行的精英教育,大家都能进入的“基地班” 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优越可言了。
目前,南京大学拥有国家基地班13个(点击了解详情),紧跟北京大学,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其中,理科基地班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天文学、大理科试验班、大气科学、数学)、文科基地班2 个(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基地班1个、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1个。大理科试验班,即匡亚明学院基础学科理科强化班至今仍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唯一的多学科综合点。
南京大学 13个基地班覆盖了南京大学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的7个,均设有硕、博士点,配备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并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优势实施重点培养。基地班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注重与工程技术学科以及社会学科的融通,凭借扎实的基础可选择相关工科深造或选择就业。基地班出国率30%以上,保研率60%以上。
在招生方式上,目前仅有基础学科理科强化班和数学基地班采取提前录取的方式直接面向江苏考生招生,同时也留有一定的计划,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二次选拔。其他基地班均采取二次选拔或培养分流的方式遴选优秀学生。
三、特色专业建设点
截至2011年,教育部共公布了7批、3578个特色专业建设点。
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
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工作从2007年开始启动,截至2011年,教育部共公布了7批、3578个特色专业建设点。
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国家为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对相关专业进行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而采用的一项举措,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
纵览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或体现学校的行业背景,在国内相同领域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特色鲜明,如北京大学的哲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北京语言大学的对外汉语、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南京大学的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等;或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需求,关照紧缺专门人才和优先发展行业,如清华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复旦大学的新闻学、武汉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南京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科学、软件工程等;或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如“节能环保”领域的北京化工大学的能源化学工程,“新能源”领域的东北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新材料”领域的东华大学的功能材料、“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庆大学的车辆工程、“空间科学与航天”领域的南京大学的空间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目前,南京大学拥有教育部特色专业22个:汉语言文学、哲学、新闻学、经济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地质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软件工程(包括软件工程、网络与嵌入式技术、服务计算3个专业方向建设点)、英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大气科学、化学、历史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天文学、法语、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临床医学。
分布在中央部委所属和地方高校的众多特色专业建设点,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志愿填报的重要参照和选择指南。对于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的考生来说,不妨换换思路,或许你会发现,特色专业建设点才是值得追捧的“热门”。
四、基础学科培养计划
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为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2009年,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该计划首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学科领域,选择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20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施。
该计划的目标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由于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南京大学还参与了该计划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强调个性化培养,实行导师制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制度,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参加科学研究项目训练,培养科研兴趣,树立远大志向。
国家设立专项经费,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为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提出了多项改革举措。如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安排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担任专业导师和授课老师,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主持和参与,通过世界级科学家的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尽快融入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科学家群体当中去。
各参与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选拔录取、新生进校后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实行动态进出机制、自由选择专业机制,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到培养计划当中。同时积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对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很多学校提出设立拔尖计划首席教授或项目主任,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者担任首席教授或项目主任。各高校还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目前,南京大学在物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数学系、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匡亚明学院等7个院系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已面向2010、2011级入学新生选拔近500人。入选学生将有专门导师指导,可自由跨年级、跨学科选择课程,可优先获得海外学习、境外实践、直博等机会,并有专门的奖助学金支持。
2010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被列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作为国家战略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有抱负的优秀学子搭建了成才的舞台。
五、卓越工程师计划
目前,教育部已批准194所高校的824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试点班加入卓越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提出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同时,还提出了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始实施。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批准194所高校的824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试点班加入卓越计划。已经启动或将要启动的还有“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 “卓越农林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同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非通用语种人才”、“卓越会计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也在研究制订中。
“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国家鼓励“卓越计划”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已经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主要采取通过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在校生自荐、专家推荐等多种形式选拔学生。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系列计划的实施,为青年学子的报考提供了专门通道,为培养造就各个领域的优秀后备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目前,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建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3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更多精彩,欢迎走进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