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找大学 >南京大学 >招生简章 >南京大学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介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南京大学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介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发布时间:2011-12-18
阅读量:466

  2011年2月25日,教育部召开2011年第3次新闻通气会,介绍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半年多来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关情况,南京大学教务处陈建群处长围绕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介绍。以下为交流介绍材料:

  第3次新闻通气会散发材料之三

  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

  (2011年2月25日)

  大家好!

  很荣幸在这里和各位分享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指导下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理念与实践。我将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三个方面做汇报:

  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明确“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各行各业领军人才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和稳健卓越的领袖素质”这五个方面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

   南京大学是一所以基础科学研究与拔尖人才培养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让基础科学研究为人才培养服务,让学生在课堂中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优良的综合素质,因材施教、发扬学生个性?我们通过长达一年的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了“四个融通”的本科人才培养思路,即“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围绕“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南京大学近两年内重点实施了两项重大的本科教学改革。我们强调要在注重给予学生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搭建平台。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

  2009年在南京大学全面实施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是一场从课程改革开始,逐步过渡到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全方位本科教学革命。

  “三三制”将传统专业教育“从一而终”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菜单式可选择的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本科生进校不再戴有专业“帽子”,而是以院系大类为单位进入“通识培养阶段”,选修通识通修课程;学生经过自主选课,满足某个专业的“专业准入标准”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专业培养为学生提供每个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学科专业课程,随后学生进入“多元培养阶段”;在多元阶段里,学生一边完成相应专业的“专业准出标准”要求,一边可以从“专业学术类”、 “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

  “三三制”打破了本科教育原有的院系、专业壁垒,给本科生以多重的“冲击感”。学生感受到的第一重冲击,是进校没有规定的专业“户口”,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达到“准入标准”获得专业培养资格,达到“准出标准”即可毕业;第二重冲击,全校所有课程都成为每个学生的“囊中之物”。每学年南京大学开放课程人次达到12000余人次;第三重冲击,低年级起就不断地和名教授“零距离”接触。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140多位教授、教学名师主持 120门小班化的新生研讨课和高水平通识教育课,已有两届学生从中获益;第四重冲击,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学生能力不同、专业准入准出标准不同划分了不同的难易层次;第五重冲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人才不用再跟随专业学术类人才一起“陪公子读书”,大家有了实现个性化成长目标的机会。

  “三三制”同时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激励等方面不断探索适宜于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南京大学依托“985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开展课堂内和实践环节的研究性“教”与“学”,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辅以本科生科研训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2009 年起我们配合学生个性选课、弹性学习的需要,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并建立了院系导学机制,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课程和专业;同步实施绩效津贴制度改革,将教学工作与个人、院系绩效直接挂钩,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我们还将尝试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从更全面的角度实实在在把握“三三制”的实施效果。

  三、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探索“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试验区

   基础人才培养一直是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在我校现有的9个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匡亚明学院大理科强化班(也是全国唯一的多学科综合点基地)经过 20余年来的不懈改革与探索,形成了“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借鉴大理科“拓宽基础,鼓励交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经验,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南京大学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学科方向的“专业学术类”人才开辟了专门的培养试验区,从招生选拔机制、培养模式、教师配备、学习氛围营造和制度条件支持等多方面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我们通过优化考核方式,招收真正热爱基础学科、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潜力的优秀学生进入各学科试验区;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柔性评估和动态进出机制,以灵活的阶段性考核代替单纯的课程考试,实现动态进出,提倡快乐学习、科学发展。

  我们在试验区内采取“2年通识培养”+“2年专业培养”的培养模式,其中前2年依托匡亚明学院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后2年依托各相关学科实施专业培养。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并由导师协助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我们建立了以课程为主导的顶尖师资全球引进模式,确立学术、生涯“双导师制”,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配备,由学术品德高尚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及资深教授担任,作为“学术引路人”引导学生步入学术殿堂;为了扩展顶尖教师资源,我们建立了以课程为主导的顶尖师资引进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招聘试验区荣誉课程的授课教师。

  我们尝试在试验区中实行跨院系选课、免考、免修等一系列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还为试验区的学生构建了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发表渠道,定期开展高层次的学术报告及研讨,创设网络学术交流与争锋的多元平台;在学习条件方面,我们尽可能地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设置专门的学习空间,全面开放各级各类实验室,为拔尖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条件保障。

  目前,南京大学近两年已有300多位学生被选入试验区重点培养,91位教授成为试验区的学术导师。

   南京大学通过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将逐步构建新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探索“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试验区,力争激活全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在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和我校“四个融通”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南京大学将继续深入教学改革与探索,为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而不懈努力。

招生简章